古筝千本樱怎么转调:请教生物的几个概念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7/03 10:25:25
1..如何区分染色体和同源染色体
2..如何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
谢谢了..^_^.

染色体是指细胞核中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的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丝状或杆状物。1888年瓦尔德第一次提出了染色体这一名词。染色体为细胞中最重要的遗传结构。对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直是细胞学、遗传学中的重大课题。染色体可被苏木精、蕃红、结晶紫、吉姆萨、醋酸洋红、地衣红和孚尔根染液等染色。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它们仅在着丝粒处相连。每一条染色单体是由一个DNA分子的一条染色线盘绕而成。两条染色单体连处的着丝粒部位称初缢痕。着丝粒是染色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的位置是一定的。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把染色体分为中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端着丝粒染色体四种类型。着丝粒对细胞分裂与染色体移向两极起重要作用。染色体上还有一个与核仁的形成有关的缢缩区,称次缢痕。有些染色体的大小可因不同生物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同一组织不同外界条件而判别很大。染色体的长度变异范围为0.2~50微米,直径0.2~2微米。每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固定的。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而在配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染色体的数目和开头可作为生物种的特征之一,因此可用染色体作为一个指标进行物种分类并探索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染色体数目会在一定的生理、病理或外界条件下发生改变。有些先天性疾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引起的,如先天愚型是由于第21对染色体上多了一个所引起的。因此开展染色体的研究,在临床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开展产前遗传咨询和对提高民族的素质等十分重要。
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发生配对的染色体。基因数目一样,而同样的基因或等位基因又是以同样顺序排列着的称为完全同源的染色体。部分相同的染色体则称为部分同源的染色体(partially homologous chro-mosomes)。部分同源的染色体只是在同源部分能够配对,非同源的部分是分离的,所以常形成一端接在一起的二价染色体。二倍体是具有二个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双亲的配子。多倍体具有二个以上的同源染色体。自然的多倍体多具有部分同源染色体。其一部分称为同祖染色体。
小议姐妹染色单体与染色单体
在某些教学参考书及会考习题中,常见把姐妹染色单体当作染色单体的提法,其实这种提法是片面的。笔者认为,姐妹染色单体与染色单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关系,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姐妹染色单体是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本)新出现的概念,它取代了一贯沿用的染色单体的概念。教学实践证明,姐妹染色单体是对原有染色单体概念的拓展和深化。运用这一概念能够明析地反映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比笼统的染色单体的提法更形象、具体和贴切。运用这一术语来讲解,更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一般来说,染色单体应包括姐妹染色单体,但二者并非等同关系。

其一,姐妹染色单体是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并行的两条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成对存在,其大小、形态、结构及来源完全相同,就像连体的同卵双胞胎姐妹婴儿;而染色单体应指细胞中全部的姐妹染色单体,它们的大小、形态及来源不一定相同。因此,对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中的数量应以几对数来叙述,就像几对同源染色体一样,而不宜用个数。由于生物教材已不用染色单体这个术语,因此教师在讲授有关教学内容时,应避免使用“染色单体”这一术语,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和概念上的混乱。

其二,细胞中每对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化学组成是一致的,DNA分子的结构相同,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也一样,而染色单体之间所携带的DNA分子结构及遗传信息就不一定相同了。

其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每对姐妹染色单体都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彼此分开(就像连体的同卵双胞胎婴儿经手术后形成两个独立的人一样),这比讲染色单体的分离更形象,学生也易于接受和识记。

据上所述,对上图作个分析。此细胞中就有4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是a与a′、b与b′、c与c′、d与d′;有8个染色单体,即a、a′、b、b′、c、c′、d、d′。DNA分子相同,遗传信息相同的染色单体有4对8个,它们分别是a与a′、b与b′、c与c′、d与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每对姐妹染色单体必然分开,进入到子细胞中去。

同源染色体包括两个控制相同性状的染色体 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

染色单体是细胞在分裂间期进行复制 由着丝点相连的 在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区别

(1)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呈丝状。它们在核内的螺旋程度不一,螺旋紧密的部分,染色较深,有的螺旋松疏染色较浅,染色质在光镜下呈现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形成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的形状。不同生物的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数目、形态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而且比较恒定。

(2)每个染色体一般具有两个臂或一个臂,两臂之间有着丝点(是纺缍丝附着的地方)。细胞分裂间期由于染色体(习惯不称染色质)复制形成由一个共同着丝点连在一起的两个染色单体被称为姐妹染色单体,这时的染色体仍为一条染色体。当细胞进入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各有了自己的着丝点,这时就不再是染色单体而叫染色体了,随之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
①染色体的组成:一个染色体一般呈棍棒状(如图),包含一个着丝点©和两个臂(a、b)。着丝点是纺锤丝附着的地方,少数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一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因此,对染色体计数时就是看着丝点的数目。

②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形态有两种,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转化。下图中,A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染色体。B是经过复制的染色体,包含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是完全相同的,其含有的物质也与A完全相同。B的着丝点分裂后,就变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染色体,称之为姐妹染色体。也就是说,染色体复制后至着丝点分裂之前,染色体的个数不变,但包含有染色单体,也仅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染色单体。

③A的一个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而B的染色体中含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2个染色单体上。随着着丝点分裂,B形成了C中的2个染色体,因而每个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

④要计算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没有染色单体时,DNA分子数=染色体数。

姐妹染色单体是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本)新出现的概念,它取代了一贯沿用的染色单体的概念。教学实践证明,姐妹染色单体是对原有染色单体概念的拓展和深化。运用这一概念能够明析地反映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比笼统的染色单体的提法更形象、具体和贴切。运用这一术语来讲解,更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一般来说,染色单体应包括姐妹染色单体,但二者并非等同关系。

其一,姐妹染色单体是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并行的两条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成对存在,其大小、形态、结构及来源完全相同,就像连体的同卵双胞胎姐妹婴儿;而染色单体应指细胞中全部的姐妹染色单体,它们的大小、形态及来源不一定相同。因此,对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中的数量应以几对数来叙述,就像几对同源染色体一样,而不宜用个数。由于生物教材已不用染色单体这个术语,因此教师在讲授有关教学内容时,应避免使用“染色单体”这一术语,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和概念上的混乱。

其二,细胞中每对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化学组成是一致的,DNA分子的结构相同,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也一样,而染色单体之间所携带的DNA分子结构及遗传信息就不一定相同了。

其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每对姐妹染色单体都随着着丝点的分裂而彼此分开(就像连体的同卵双胞胎婴儿经手术后形成两个独立的人一样),这比讲染色单体的分离更形象,学生也易于接受和识记。

据上所述,对上图作个分析。此细胞中就有4对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是a与a′、b与b′、c与c′、d与d′;有8个染色单体,即a、a′、b、b′、c、c′、d、d′。DNA分子相同,遗传信息相同的染色单体有4对8个,它们分别是a与a′、b与b′、c与c′、d与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每对姐妹染色单体必然分开,进入到子细胞中去。